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燕观耘:一场突如其来的“召回潮”,点燃中国制造的“灵魂拷问”

2025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召回潮”席卷了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知名品牌安克与罗马仕等企…

2025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召回潮”席卷了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知名品牌安克与罗马仕等企业相继宣布,因产品存在过热、燃烧等安全隐患,在中国市场召回超过120万台充电宝。事件迅速发酵,从北京多所高校发文禁用,到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禁令,严禁携带无3C认证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机,一时间,这个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续命神器”变成了人人自危的“口袋炸弹”。

这场风暴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财产损失和安全焦虑,更对“中国制造”的声誉构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安克、罗马仕这些以品质著称的头部品牌都深陷其中时,一个深刻的问题浮出水面:这究竟是“中国制造”光环下的又一个污点,还是其在艰难转型中一次必要的“刮骨疗毒”?

百万充电宝为何沦为“口袋里的定时炸弹”?

一场看似偶然的安全事故,背后往往是系统性风险的长期累积。此次充电宝召回事件,正是技术缺陷、供应链失控与市场畸形竞争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追根溯源,此次危机的直接技术原因,共同指向了充电宝最核心的部件——电芯。根据安克与罗马仕的官方公告,两家公司均将问题归咎于同一家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公告指出,该供应商在未经品牌方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变更了部分批次电芯的关键原材料,例如用于隔离正负极的“隔膜”以及正极材料的配比。

在锂电池中,隔膜扮演着“隔离墙”的关键角色,它允许锂离子穿梭,却要严密阻止正负极直接接触。一旦这层薄膜因材料劣质或工艺缺陷而失效,正负极便会发生短路,瞬间产生巨大热量,引发“热失控”——这是导致电池鼓包、起火甚至爆炸的罪魁祸首。安克创新副总裁熊康在接受采访时证实,通过逆向检测发现,问题电芯不仅隔膜性能下降,其正极材料的金属异物也存在超标,这无疑加剧了安全风险。

因内部短路而发生鼓包的锂电池电芯

供应链的“黑箱”与“盲区”

电芯问题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当前消费电子行业普遍存在的供应链管理困境。在OEM(代工生产)模式下,品牌方通常将电芯等核心部件外包给专业电池厂家。这种分工模式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风险。

品牌方或许能对一级供应商(如安普瑞斯)提出严格的品控要求和规格书,但对于更深层次的二级、三级供应商(如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厂商)往往鞭长莫及,缺乏有效的管控和追溯能力。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管理“盲区”。

将供应链推向失控边缘的根本动力,是充电宝市场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作为一个技术门槛相对不高、市场高度饱和的行业,价格成为厂商竞争最直接的武器。据行业媒体报道,一枚优质电芯的成本可能在40至50元,加上外壳、电路板、营销等费用,一个售价百元以内的充电宝利润空间极为有限。然而市场上,一些20000mAh的充电宝售价甚至被压低至69元,白牌产品更是下探到30元价格带。

在这种极致的低价内卷下,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生存和利润,部分厂商选择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安全成本”上动手脚,采购廉价电芯、默许供应商使用次级材料,便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一系统性风险的恶果,在数据上得到了惊人的印证。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历年抽检数据,网售充电宝的不合格率从2020年的19.8%一路飙升,到2023年已达到惊人的44.4%。这清晰地表明,此次大规模召回并非孤例,而是行业长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集中爆发。

数据来源:援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抽检结果

监管升级与市场洗牌,危机如何催生行业“质变”?

如果说供应链失控是危机的“因”,那么监管的雷霆出击和市场的连锁反应则是危机结出的“果”。这场召回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着整个充电宝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为王”。

事件最直接的冲击,来自监管部门的迅速介入。2025年6月28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明确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或属于被召回型号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纸禁令,瞬间将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从一个概率性隐患,变成了所有出行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门槛,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

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来自于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制度的全面落地。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所有在中国市场出厂、销售、进口的充电宝及其电芯,都必须获得3C认证。这不仅意味着产品需要通过包括过充电保护、高温短路、跌落、挤压在内的一系列严苛安全测试,更意味着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控制体系。3C认证,正式成为了充电宝行业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在现有监管框架之上,一场更彻底的行业标准革命正在酝酿。召回事件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迅速公示了《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计划。这份即将出台的新国标,被视为对现有标准的重大升级,旨在从根本上堵住安全漏洞。

与现行的GB 4943.1和GB 31241标准相比,新国标的进步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

测试更严苛:计划新增或加严“多次循环后的老化测试”、“针刺”、“热滥用”等更能模拟真实极端使用场景的测试要求,评估产品在长期使用后的安全性。

源头可管控:首次计划对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提出明确要求,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供应链上游。

过程可追溯:拟对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生产工艺提出要求,并可能引入智能监测功能,实现对电池电压、温度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数据追溯,真正实现全链路质量管控。

这部新国标的出台,将意味着中国充电宝行业的安全标准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源头到终端为消费者安全筑起一道更坚固的防线。

监管的“组合拳”无疑将深刻地重塑行业生态。过去,凭借低价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大量中小、白牌厂商得以在市场中“野蛮生长”。然而,随着3C认证成为硬性门槛、新国标抬高安全基准,高昂的合规成本(包括认证费用、研发投入、供应链管理成本)和严格的监管审查,将成为它们难以逾越的壁垒。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充电宝市场将迎来一轮剧烈的洗牌。那些缺乏核心技术、品控体系不健全、供应链管理能力薄弱的企业将被加速淘汰。市场份额将不可避免地向具备强大研发实力、拥有稳定且透明的供应链、并珍视品牌信誉的头部企业集中。行业的竞争逻辑,将从过去单一维度的价格战,彻底转向质量、安全、技术和品牌的综合实力比拼。这场由危机催生的“质变”,虽然痛苦,但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从“世界工厂”到“质量强国”的阵痛与蜕变

充电宝召回事件,绝非孤立的行业现象。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制造”在从“世界工厂”向“质量强国”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深刻反思与未来机遇。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制造”的矛盾现状。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整体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升至93.93%,在高铁、5G、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突出。正如这次的电芯危机所暴露的,我们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材料和零部件上仍然存在短板,供应链的韧性和深度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过去数十年,依赖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增长模式,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然而,这种模式也埋下了隐患:当企业扩张速度超过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速度时,质量问题便会集中爆发。过度依赖外包和代工,也使得品牌方容易在复杂的供应链条中失去控制权,最终为上游的质量缺陷买单。此次事件,正是对这一传统增长模式的深刻警示。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顶层设计早已预见到质量提升的紧迫性。2015年发布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该战略明确提出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并将“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提升质量和品牌”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

其中,《中国制造2025》设定了具体的质量目标,例如“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不良品率降低50%”。这表明,提升质量、降低缺陷,早已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核心议程。此次充电宝召回事件及其引发的监管风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国家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完全一致。它更像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将宏观战略目标以一种具体而紧迫的方式,传导至每一个行业和企业。

德国“工业4.0”与日本“质量革命”的启示

在全球制造业的版图中,德国和日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直被奉为圭臬,其转型经验对当下的中国极具参考价值。

德国模式的启示:以“隐形冠军”企业和精湛工艺闻名的德国,其“工业4.0”战略核心是构建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如德国工业4.0的RAMI模型所展示的,它强调从资产层到业务层的全面数据打通与追溯。这对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供应链“黑箱”问题极具启发意义——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透明化管理和深度管控,是保障质量的根本途径。

日本模式的启示:日本曾在战后同样面临“劣质品”的标签,但通过一场深刻的“质量革命”实现了逆袭。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和培育“工匠精神”。TQC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将质量意识内化为企业文化。这种自上而下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正是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和建立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的转型之路,既要借鉴德、日的成功经验,更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我们拥有全球最庞大的市场、最完善的产业门类和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因此,中国的质量革命,不应是简单的模仿,而应是一条融合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并植根于本土产业生态的创新之路。

“中国制造”的未来,始于对每一次危机的深刻反思

2025年的这场充电宝召回风暴,远非“中国制造”的末日黄昏,而更像是一场深刻而及时的“成人礼”。它以一种惨痛而公开的方式,宣告了单纯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模式的终结,并强有力地启动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安全为底线的行业深度洗牌。

这场危机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教育,它让所有从业者明白:质量不是成本,而是生存的根本;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决定了品牌的生命力。从被动的“事后召回”转向主动的“事前预防”,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化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战略,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必修课。

展望未来,“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将不再仅仅由价格标签来定义。它将更多地体现在三个维度:**供应链的韧性**——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稳定与可控;**质量的可靠性**——赢得全球消费者信任的基石;以及**技术的创新性**——驱动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引擎。那些能够在这场“烈火”中淬炼出真正质量竞争力、重塑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共同定义一个更值得信赖、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制造”新时代。而这一切,都始于对每一次危机的深刻反思与彻底变革。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观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yunwang.com/2034.html

作者: 四少

发表回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