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股价逼近茅台,市盈率超4000倍:寒武纪还能走多远?

2025年8月的A股市场,见证了一场科技股的极致狂欢。主角,是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

2025年8月的A股市场,见证了一场科技股的极致狂欢。主角,是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SH688256)。8月22日,寒武纪股价强势封上涨停板,单日涨幅达20%,股价一举攀升至1243.2元,总市值突破5200亿元大关,历史性地超越了中国大陆芯片代工龙头中芯国际,荣登A股半导体行业市值榜首。狂热并未就此止步,仅隔一个交易日,8月25日,其股价再度大涨11.40%,收报1384.93元,盘中最高触及1391元,总市值直逼5800亿元,与A股“股王”贵州茅台的股价差距不断缩小 。

市场的沸腾背后,是令人咋舌的估值水平和亟待验证的基本面。一方面,资本市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国产算力的未来;另一方面,高达数千倍的市盈率、尚不稳固的盈利能力以及激烈的行业竞争,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引爆此轮行情的直接导火索,源于中国AI创业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2025年8月21日,DeepSeek发布了其最新的V3.1大模型,公告中的一句话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想象力:“UE8M0 FP8参数精度技术,专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 。这句看似深奥的技术术语,为何能撬动千亿市值的狂飙?

要理解市场的狂热,首先需要对关键技术概念有基本认知。

什么是FP8? FP8(8-bit Floating Point)即8位浮点数,是一种低精度数据格式。在AI大模型动辄千亿、万亿参数的时代,算力瓶颈日益凸显。FP8的核心优势在于,相较于传统的FP16或BF16(16位浮点数),它能将模型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内存占用和带宽需求减半,从而显著提升计算速度和能效 。这被视为突破算力墙的关键技术之一。

UE8M0 FP8的特殊性:UE8M0是FP8的一种特定格式,其命名代表“无符号(Unsigned)、8位指数(Exponent)、0位尾数(Mantissa)”。与英伟达主推的E4M3、E5M2等FP8格式不同,UE8M0牺牲了尾数精度,换来了更广的数值表示范围和更简洁的硬件实现逻辑。有分析认为,这是一种为适配国产芯片现有硬件逻辑、确保稳定运行的“折中方案”或“优化方案”,旨在通过软件层面的创新来弥补硬件上的短板 

引爆市场的核心逻辑:“软硬协同”的叙事革命

DeepSeek的发布之所以能引爆市场,其核心不在于FP8技术本身,而在于它所开启的一种全新的产业叙事——“软硬协同”的国产化新范式。

长期以来,国产AI芯片厂商大多走在“追赶”和“兼容”的道路上,努力适配以英伟达CUDA平台为代表的海外既定标准。而此次事件的标志性意义在于,作为上游应用层的AI模型厂商(软件),开始主动推出适配国产芯片(硬件)的精度标准。这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从“硬件追赶软件”的被动模式,迈向“软件定义硬件、软硬协同优化”的主动新阶段。

这为打破英伟达CUDA生态壁垒提供了一条极具想象力的路径。当上游的核心算法和模型开始主动拥抱、甚至定义国产硬件标准时,就有可能逐步吸引开发者,构建起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产AI生态系统。这正是资本市场愿意为之付出极高“希望溢价”的根本原因。

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逻辑,DeepSeek的消息发布后,不仅寒武纪,包括海光信息、中科曙光在内的多只国产算力概念股均出现集体暴涨。这表明,市场已将此事件解读为整个国产算力产业链的结构性重大利好,而非单个公司的孤立突破。

寒武纪思元370(MLU370)AI芯片

估值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千倍市盈率下的基本面拷问

市场的狂热预期将寒武纪推上了神坛,但当我们拨开“FP8”的光环,审视其财务基本面时,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浮现出来,这正是用户问题中“巨大落差”的症结所在。

截至2025年8月22日,寒武纪的滚动市盈率(PE-TTM)达到了惊人的4010倍 ,远超半导体行业的平均水平,暗示其股价已严重脱离当前盈利能力。就连国际投行高盛将其目标价大幅上调至1835元,也并非基于常规的市盈率估值,而是采用了基于2030年盈利预测的“远期估值折现法”。这种估值方法本身就承认了,公司近期的业绩无法支撑其现有股价,其价值完全建立在对遥远未来的乐观预期之上。

寒武纪的基本面并非没有亮点,其最大的“实”,在于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盈利突破。

财报显示,寒武纪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盈利,并在2025年第一季度延续了这一势头。2025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1亿元,同比暴增4230.22%;归母净利润达到3.55亿元,成功扭亏为盈 。

然而,深入剖析这份亮眼的利润表,其成色尚需检验。据分析,Q1的3.55亿元净利润中,包含了约7600万元的政府补助和1.2亿元的信用减值损失转回,而真正由核心业务产生的经营利润仅为约2.76亿元。这意味着其盈利能力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依赖较大,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更不应忽视的是,在实现盈利之前,寒武纪经历了漫长的亏损期。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归母净亏损额巨大 ,持续的“烧钱”模式表明其“自我造血”能力仍处于构建阶段。

除了盈利质量,寒武纪的财报还揭示了其他潜在风险:

1、客户高度集中:公司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极为严重。有报告指出,近年来其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持续维持在85%至92%之间。这种脆弱的收入结构一旦面临大客户采购策略的变动,可能导致业绩出现断崖式下跌。
2、现金流压力: 财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仍为负数,表明其日常经营仍在消耗现金。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对公司现金流形成了持续压力。

3、高企的存货与预付款: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存货高达27.55亿元,预付款项为9.73亿元。这可能反映了公司为应对未来订单而进行的积极备货,但也可能隐藏着供应链管理和未来产品交付的挑战。

突围之路:国产群雄逐鹿与CUDA的生态高墙

在审视了内在的基本面后,必须将视野拓宽至外部竞争环境。寒武纪的突围之路,面临着国内赛道的激烈搏杀与国际生态的坚固壁垒,可谓是“双重夹击”。

中国AI芯片市场并非蓝海,而是早已群雄并起。除了寒武纪,赛道上还挤满了华为昇腾、海光信息、沐曦、摩尔线程、燧原科技、天数智芯等一众实力玩家。这些厂商大致可分为两大技术路线:

  1. GPGPU(通用GPU)路线:以海光信息、沐曦、天数智芯为代表,其核心策略是追求与英伟达CUDA生态的兼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大幅降低客户的软件迁移成本和时间,试图在英伟达庞大的生态圈内分一杯羹。
  2. 自研架构(ASIC/专用架构)路线:以寒武纪和华为昇腾为代表,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可能更有前景的道路——构建完全自主的硬件架构和软件生态。这条路技术壁垒更高,初期推广更难,但一旦成功,护城河也将更深。

寒武纪正是自研路线的领军者,其产品线覆盖云、边、端,核心云端产品思元系列(如思元590)在性能上已对标英伟达A100等主流产品。同时,公司倾力打造自有的软件栈,包括基础系统软件平台NeuWare、推理引擎MagicMind和编程语言BANG C,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英伟达H100 GPU

国际壁垒:难以逾越的CUDA“高墙”

寒武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国内对手,而是英伟达用十余年时间建立起的、几乎坚不可摧的CUDA生态“高墙”。

CUDA远不止是硬件驱动,它是一个包含了编译器、开发库、API和工具链的庞大软件平台,拥有全球数百万的开发者和海量的成熟算法库 。这种深厚的生态积累,使得开发者迁移至其他平台的成本极高,从而为英伟达带来了超过80%的全球AI芯片市场份额,构筑了其最核心的商业护城河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MLU生态仍处于起步的“襁褓”阶段。尽管其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客户中取得了突破,但开发者数量、软件工具的丰富度和成熟度,与CUDA相比仍有云泥之别。这成为其产品商业化规模推广的最大阻力。因此,再次审视“UE8M0 FP8”事件,它虽然为生态破局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切入点,但从一个精度标准的提出,到构建一个能与CUDA全面抗衡的完整生态,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长征”。

押注未来的“希望溢价”,还是非理性泡沫?

回到最初的问题,寒武纪的市值登顶,究竟是一场价值发现,还是一场泡沫狂欢?

其价值重估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半导体国产替代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资本市场对具备核心技术和战略稀缺性的高科技企业,给予了极高的“希望溢价”。寒武纪的股价飙升,正是这种时代情绪在资本市场的投射。DeepSeek事件则为这种“希望”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坚实的逻辑支点——它证明了“软硬协同”的国产化路径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让市场看到了打破海外生态垄断的一线曙光。

然而,风险与泡沫同样显而易见,当前的市值无疑已经严重透支了未来多年的业绩预期,完全脱离了企业当下的基本面。千倍市盈、尚不稳固的盈利能力、对大客户的严重依赖、以及内外竞争的激烈残酷,每一项都是悬在寒武纪高股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市场情绪的狂热放大了机遇,也掩盖了挑战。

最终,寒武纪的未来,取决于其能否将市场的“希望”一步步转化为商业的“现实”。这需要它在三个战场上同时取得胜利:实现核心业务的持续稳定盈利,在激烈的国产化竞争中巩固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以及在构建自主生态的漫漫长路上取得决定性突破。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对中国AI产业未来的豪赌,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对等的风险。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观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yunwang.com/2132.html

发表回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