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AI国家队”的豪赌:拆解科大讯飞百亿营收下的亏损“阵痛”

当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的科技版图上,一场围绕大模型的“百模大战…

当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中国的科技版图上,一场围绕大模型的“百模大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终极对决中,科大讯飞(002230.SZ)无疑是其中最决绝、最引人注目的“战士”之一。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和公认的“AI国家队”代表,它几乎在ChatGPT引爆全球的第一时间,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喊出“All in”大模型的口号,将公司的未来与资源,毫无保留地押注在“讯飞星火”这一认知大模型之上。

这种近乎豪赌的魄力,迅速转化为肉眼可见的成果。从2023年5月6日星火大模型首次亮相,到如今历经数次重大迭代,科大讯飞在技术演进、能力对标、应用落地等多个维度上,都展现出惊人的速度与执行力。尤其在教育、医疗、央国企等其传统优势领域,星火大模型迅速渗透,构建起坚实的市场壁垒。一系列权威评测报告将其稳稳地置于国内第一梯队,使其在巨头环伺的牌桌上,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火焰的另一面,是冰冷的现实。2025年8月21日,科大讯飞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为这场技术狂欢投下了一抹复杂的阴影。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首次历史性地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11亿元,同比增长17.01%。但与营收齐飞的,并非利润的增长,而是依旧未能摆脱的亏损泥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9亿元。尽管亏损额度相较去年同期已显著收窄,但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依然引发了市场的深刻疑虑与激烈讨论。

这便构成了理解当下科大讯飞的核心矛盾:一边是技术高歌猛进、市场版图持续扩张的“火”,另一边是财务报表上持续亏损、盈利承压的“冰”。这首冰与火之歌,迫使我们不得不追问:科大讯飞为“All in”大模型付出的巨额投入,究竟流向了何方?持续的亏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棋局?这种以短期利润换取长期技术和市场优势的“豪赌”,究竟是通往未来行业霸主地位所必须承受的“阵痛”,还是一个可能动摇公司根基的沉重代价?

“讯飞星火”的技术高地与市场版图

在深入探究科大讯飞财务“阵痛”的根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客观、全面地审视其“All in”战略在过去两年间所取得的斐然战果。正是这些坚实的技术成就与市场突破,构成了其战略决策的基石,也为其承受短期亏损提供了底气。可以说,科大讯飞用真金白银的投入,确实换来了在人工智能新范式下的领先身位。

自诞生之日起,“讯飞星火”就以一种“急行军”的姿态,不断刷新着业界对其迭代速度和能力边界的认知。这种快速进化,是科大讯飞技术积累与战略决心的集中体现。

科大讯飞持续通过发布会向外界展示其星火大模型的最新迭代成果

 从2023年5月首次发布,讯飞星火便确立了明确的追赶和超越目标。在随后的V1.5、V2.0、V3.5、V4.0等关键版本中,其核心能力实现了阶梯式跃升。例如,V2.0版本重点升级了代码和多模态能力;V3.5版本在语言理解、数学能力上已对标甚至超越GPT-4 Turbo;而V4.0版本则实现了七大核心能力的全面突破,在多个国际主流测试集中取得领先。近期发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更是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等通用任务上,以更小的模型参数实现了对标业界顶尖模型的效果

其次,权威评测的背书构筑了其“技术领先”的行业认知, 在“百模大战”中,客观的第三方评测是衡量模型实力的重要标尺。讯飞星火在多项国内外权威评测中表现优异。例如,在SuperCLUE中文大模型测评基准2025年7月的榜单中,Spark4.0 Ultra位列前茅。此外,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新华社研究院等机构的评测中,讯飞星火也多次被评为国内综合能力第一的大模型。这些评测结果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更是其获取客户信任、进行市场推广的有力武器。

最后,自主可控的“国家队”底色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科技竞争格局下,“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科大讯飞深刻理解并践行了这一点。其与华为强强联合,基于“飞星一号”全国产万卡算力平台进行大模型训练,成功解决了国产算力适配与优化的一系列难题,实现了从算力、算法到应用的全栈自主可控。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保障了自身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使其在承接对安全性和自主性要求极高的政府及央国企项目时,具备了其他厂商难以比拟的天然优势。

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最终需要通过市场份额和商业化落地来体现价值。科大讯飞依托其“1+N”战略,在多个关键赛道上取得了显著的商业进展。

 央国企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对大模型的需求旺盛且要求严苛。根据全球知名信息技术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央国企大模型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24》报告,2024年该市场规模已达31.8亿元人民币,其中,科大讯飞凭借其自主可控的全链路技术和对行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市场份额高居榜首。这充分证明了其“国家队”定位在商业竞争中的巨大价值。

科大讯飞起家于智能语音技术,在该领域拥有超过二十年的深厚积累。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2024年市场份额》报告显示,在2024年规模达149.3亿元的中国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市场中,科大讯飞依然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这一传统优势为其发展大模型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算法经验和应用场景,形成了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的无缝衔接,构筑了坚实的技术根基。

一个成功的大模型离不开繁荣的开发者生态,科大讯飞通过其开放平台,向广大开发者提供包括星火大模型在内的647项AI能力。根据国信证券的研报数据,自2023年5月星火发布至年底,讯飞开放平台新增开发者团队高达167.6万,同比增长229%,其中大模型开发者超过35万。这种平台化战略,旨在通过赋能千行百业的开发者,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从而加速星火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形成技术与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百亿营收下的亏损“阵痛”从何而来?

在肯定了科大讯飞于技术和市场层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后,我们必须回到问题的核心:为何在营收首次突破百亿的背景下,公司依然录得2.39亿元的净亏损?这笔钱究竟花在了哪里?本部分将深入拆解其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并结合公司管理层的公开解读,量化分析其“All in”战略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探寻亏损背后的深层逻辑。

要理解亏损,首先需要对财报的关键数据进行一次“解剖麻雀”式的分析,从数字中寻找答案。

“增收”的动力源泉,C端业务的强势崛起, 2025年上半年109.11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7.01%,显示出公司业务基本盘的稳健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营收结构的变化。据公司董秘江涛在业绩会上的介绍,上半年GBC(政府、企业、消费者)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其中G端(政府)业务占比26%,B端(企业)业务占比42%,而C端(消费者)业务占比已提升至32%。C端业务已成为拉动营收增长的最主要动力,这标志着科大讯飞的业务重心正成功地从项目制、周期性较强的G/B端,向更具规模效应和持续性现金流的C端市场倾斜。

“亏损”的本质:战略性投入下的可控阵痛,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2.39亿元,虽然是亏损,但必须与历史数据对比看待。相较于2024年同期-4.01亿元的亏损,亏损额已显著收窄了40.4%。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7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5.36亿元,也大幅收窄了49.73%。这表明公司的经营质量和现金流状况正在改善,亏损并非失控的“大出血”,而更像是在高强度投入下的阶段性财务表现。

那么,钱究竟花在了哪里?财报揭示了最直接的答案:高额的研发投入和增长的销售费用。

上半年,科大讯飞的研发投入高达23.92亿元,同比增长9.2%,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惊人的21.92%。如此之高的研发费用率,在A股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这清晰地表明了公司将资源向技术研发,特别是大模型核心技术倾斜的坚定决心。这是造成当期亏损的首要且最核心的原因。

在业绩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对上半年新增的6.1亿元研、管、营费用进行了详细拆解,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观察其战略投入的具体方向。

8200万元用于星火大模型核心技术研发,这笔投入直接对标全球最前沿技术,旨在确保讯飞星火的综合能力能够保持在第一梯队,是维持技术竞争力的“弹药”。

1.8亿元用于行业应用的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这笔资金主要投向了教育、医疗、央国企等优势赛道,目的是将大模型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推向市场,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3.4亿元用于C端营销和渠道建设,这是最大的一笔新增投入,目标明确,即通过品牌广告和渠道建设,大力推广AI学习机等C端硬件产品。这笔投入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动了学习机业务的翻倍增长。

亏损是“代价”还是“投资”?

单纯的财务数据只能揭示“是什么”,而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图才能回答“为什么”。科大讯飞管理层的表态,清晰地将当前的亏损定义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投资。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业绩会上坦言,公司过去对C端公众品牌的投入是不足的,现在正处于“补缺”阶段。他强调,科大讯飞的投入以品牌广告为主,而非追求短期转化的效果广告。其逻辑在于,一旦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AI=科大讯飞”的品牌认知和行业领导者地位,未来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效益将是巨大的。因此,当前在C端营销上的巨额投入,本质上是在构建无形的品牌资产,为未来1-2年后的“红利兑现期”铺路。

渠道是C端产品触达用户的“毛细血管”。科大讯飞前期通过与代理商共担成本的方式进行渠道建设,目前已初见成效。刘庆峰指出,现在几乎所有的代理商都已实现盈利,渠道体系进入了良性循环。这意味着,未来C端产品可以通过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渠道网络实现持续放量,而公司无需再承担过重的建设成本,前期的投入开始显现长期价值。

在发布半年报的同时,科大讯飞还公布了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增发募集不超过40亿元资金的预案。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及典型产品研发和补充流动资金。在市场对亏损高度敏感的时刻,推出市场化竞价的定增方案,无疑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管理层认为,抓住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战略机遇,进行持续投入是“必须要做的事”,并且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这笔资金将为后续的研发和市场扩张提供充足的“弹药”,确保其“All in”战略能够贯彻到底。

“1+N”战略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

解释了亏损是战略投入的必然结果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出水面:科大讯飞计划如何将这些用巨额投入换来的技术优势,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商业利润?答案就蕴含在其早已明确并持续践行的“1+N”战略中。这一战略构成了科大讯飞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成功的核心逻辑,是其实现长期盈利的棋局所在。

“1+N”战略是科大讯飞在大模型时代的顶层设计,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技术与产业结合的问题。其内涵清晰而深刻:

“1”是指通用认知智能大模型底座。这就是“讯飞星火”,它是整个战略的技术核心与赋能平台。科大讯飞持续投入资源对这个“1”进行迭代升级,保持其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代码、多模态等七大核心能力上的领先性。这个强大的“1”是所有“N”的根基,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上层应用的想象空间和竞争力。

“N”是指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赋能到多个垂直行业和应用场景。 科大讯飞并非泛泛地追求通用能力,而是选择性地将其技术优势注入到自身拥有深厚积累和数据壁垒的赛道中,如教育、医疗、办公、汽车、金融、工业等。在这些领域,通用大模型与行业知识、业务流程深度融合,形成独具优势的行业专用模型和解决方案,从而构筑起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1+N”战略的精髓在于,它既保证了底层技术的先进性和通用性,又通过深耕行业应用解决了商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了一个从技术研发到产业价值创造的完整闭环。

在“1+N”的战略框架下,科大讯飞在多个“N”赛道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商业化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未来盈利希望的基石。

C端业务是科大讯飞当前营收增长的“火车头”,也是其“1+N”战略商业化最直接、最成功的体现。通过将星火大模型的能力封装到硬件产品中,科大讯飞成功开创了多个AI硬件新品类,并迅速占领市场。

科大讯飞AI学习机系列产品,是其“1+N”战略在C端教育领域成功落地的典范

AI学习机, 这是C端业务皇冠上的明珠。2025年上半年,AI学习机业务实现了营收翻番的惊人增长,并常年霸榜高端学习机市场。其成功秘诀在于深度融合了星火教育大模型的能力,推出了AI精准学、AI作文批改、AI口语陪练、AI答疑辅导等一系列颠覆性功能。这些功能将学习机从一个简单的内容聚合设备,进化为一个能够提供个性化辅导的“AI家教”,从而构建了强大的产品壁垒和用户价值。

在办公和出海场景,科大讯飞同样取得了突破,其智能办公本系列产品,凭借流畅的书写体验和强大的AI会议纪要功能,累计销量已突破200万台,成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AI硬件品类。与此同时,其AI硬件产品在海外市场也表现亮眼,上半年在日本等重点国家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3倍,讯飞AI办公本更是在日本最大的众筹平台Makuake上成为平板品类销售额的历史第一名。

如果说C端硬件是收割市场红利的“矛”,那么B端行业解决方案就是构筑长期竞争优势的“盾”。科大讯飞利用其行业Know-how,将星火大模型的能力与企业业务流程深度绑定。

如前所述,科大讯飞已是央国企与金融领域的市场份额第一。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提供的从算力、数据、模型到应用的全栈自主可控解决方案,完美契合了央国企对安全、可信的最高要求。目前,讯飞星火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交通银行、太平洋保险、中国移动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在代码、合规审查、客服、评标等场景中产生了显著的应用成效。

科大讯飞通过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星火大模型的能力赋能给传统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例如,其与羚羊工业合作推出的“羚羊能源大模型”,以星火为技术底座,结合能源行业的专业知识,打造了覆盖风、光、水、火、核、储六大场景的专用大模型,为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的AI引擎。

尽管在营收结构中占比有所下降,但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传统的G端业务,依然是科大讯飞不可或缺的“根据地”。这些业务不仅贡献了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科大讯飞获取高质量行业数据、验证算法模型、打磨行业解决方案的“试验田”。在这些领域的长期深耕,为其发展行业大模型积累了宝贵的资产,形成了数据和认知上的壁垒。‘

在“百模大战”中,讯飞的护城河与未来挑战

将科大讯飞的案例置于中国“百模大战”的宏大叙事中,其战略抉择与发展路径便有了更清晰的坐标。面对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巨头的全面竞争,科大讯飞的“All in”豪赌既是主动出击,也是形势所迫。在通往人工智能终局的漫长道路上,它构筑了独特的护城河,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AI大模型赛道并非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主要参与者各具特色,战略路径不尽相同。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问、腾讯(混元)、华为(盘古)等企业都在这个赛道奋力疾驰。在这个巨头林立的战场上,科大讯飞必须找到并巩固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科大讯飞并非没有一战之力。其多年积累形成的护城河,在AI大模型时代依然坚固,甚至被进一步拓宽。

在教育、医疗、司法、汽车等垂直行业深耕超过二十年,积累了海量的行业数据、深刻的业务流程理解和稳固的客户关系。这种行业Know-how无法被通用大模型轻易替代,也难以被竞争对手在短期内快速复制。当大模型进入行业深水区,这种深度融合能力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在当前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数据安全的宏观背景下,科大讯飞“AI国家队”的身份和全栈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为其赢得了政府、军工、央国企等关键客户的深度信任。这不仅是一个标签,更是在特定市场中无形的“准入证”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科大讯飞的战略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布局。通过讯飞开放平台,它向下赋能开发者,构建广泛的应用生态;同时,在教育、办公等优势赛道,它亲自下场打造标杆级的C端产品和B端解决方案,形成示范效应。这种“平台赋能”与“赛道深耕”相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巩固其领先地位。

尽管前景可期,但科大讯飞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布满荆棘。其“豪赌”式投入的背后,是必须正视的巨大挑战与风险。

持续的盈利压力, 这是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大模型的研发、训练和市场推广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过程。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扩张的同时,尽快找到稳定的盈利模式,实现自我“造血”,是决定其能否在这场马拉松中跑到终点的关键。持续的亏损可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和公司的融资能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它们一旦在某个领域集中发力,可能会对科大讯飞构成巨大冲击。尤其是在C端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科大讯飞需要持续创新,才能在与巨头的贴身肉搏中保持优势。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新的架构、新的算法层出不穷。当前基于Transformer的LLM范式是否是最终形态尚无定论。公司必须保持高度的技术敏锐性,警惕颠覆性技术变革带来的路线风险,避免在错误的科技树上投入过多资源。

历史财报显示,科大讯飞存在一定规模的商誉,主要来自过去的并购活动。如果未来相关资产组的经营状况不及预期,可能会触发商誉减值,从而对公司利润造成冲击。

总结与展望

综合来看,科大讯飞当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并非简单的经营不善,而是其在人工智能新时代下,为抢占产业制高点而主动选择的战略性投入。 亏损的背后,是清晰的战略逻辑: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构筑以星火大模型为核心的自主可控技术壁垒;通过大规模的市场和渠道投入,抢占C端用户心智,并巩固B/G端的行业领导地位。这一切都服务于其“1+N”的商业化蓝图,旨在将技术优势系统性地转化为长期的商业价值。

展望未来,科大讯飞的征途依然是星辰大海与惊涛骇浪并存,短期内,由巨额投入带来的财务“阵痛”可能仍将持续。然而,随着其C端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渠道建设进入收获期,以及B/G端行业应用的规模化落地和复制推广,其前期的战略性投入有望在未来1-2年内,如其管理层所预期的那样,进入“红利兑现期”。

最终,科大讯飞能否成功将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和独特的市场身位,转化为持续、健康的商业成功,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观察中国AI产业如何从技术狂欢走向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样本。这场“AI国家队”的豪赌,结局尚在书写之中,但其过程,已足够精彩和发人深省。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观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yunwang.com/2135.html

发表回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