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港交所的锣声为中国茶行业开启了新的篇章。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加冕“高端中国茶第一股”。资本市场的反应异常热烈:公开发售获得惊人的1920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高达864亿港元;上市首日,股价以86.5港元开盘,较50港元的发行价飙升73%,市值一度突破73亿港元。这一系列数字,无疑为这杯“资本之茶”注入了强心剂。
然而,这场风光无限的资本盛宴背后,却是一段长达十二年、充满坎坷的远征史。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胜利,而是历经三度冲击A股市场失败后,一次“改道超车”式的绝地反击。
十二年上市路,为何“A股折戟,港股功成”?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是一部跨越十二年的“闯关史”。其间,市场的选择、监管的逻辑与企业自身的基因相互交织,最终导向了“A股折戟,港股功成”的结局。这不仅是八马的战略抉择,更折射出两个资本市场对传统消费行业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
自2013年启动上市计划以来,八马茶业对A股市场可谓“痴心不改”。从最初计划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到2015年挂牌新三板并于三年后摘牌,再到先后冲刺创业板(2021年)、主板(2022年、2023年),最终均以主动撤回申请告终。这种“屡败屡战”的背后,是其商业模式与A股审核逻辑之间的深刻“水土不服”。
传统茶行业长期存在“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市场高度分散。截至2024年末,中国茶叶市场CR5(前五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5.6%。茶叶作为农产品,其品质受地域、气候影响巨大,导致标准化生产困难,盈利稳定性存疑。八马茶业虽将自身定位为“精制茶制造业”,试图规避纯农业属性,但在A股市场,这种介于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模糊定位,并未获得明确的政策支持,使其在审核中始终面临挑战。
A股监管层对八马茶业商业模式的核心疑虑,集中在其庞大且复杂的加盟体系上。截至2025年6月,八马在全国拥有超过3500家门店,其中加盟店占比高达九成以上,贡献了公司约50%的收入。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其加盟商网络的“熟人化”特征——招股书披露,大量加盟商由公司前员工及其亲属经营。这引发了监管对关联交易、利润输送、财务数据真实性以及公司对渠道控制力稳定性的多重拷问,成为其A股之路最难逾越的障碍之一。
八马茶业是典型的家族企业。王氏三兄弟及其亲属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持有公司超55%的投票权,并占据了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管理岗位。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和管理结构,虽然在企业早期发展中展现出决策高效的优势,但在追求规范化、透明化治理的A股市场,却容易被视为潜在的公司治理风险。此外,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不足1%的问题也屡被问询,加深了市场对其“重营销、轻研发”的印象,与其科技赋能的叙事形成反差。
在A股市场屡屡碰壁后,八马茶业于2025年1月果断转战港股,这是一次基于对不同资本市场逻辑深刻理解的战略迁跃。事实证明,港股市场为其商业模式提供了更高的适配性。
首先,港交所作为国际化的资本市场,对消费品领域的商业模式展现出更高的包容度。对于加盟连锁、家族控股这类在传统消费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模式,港股的审核逻辑更侧重于其商业的可持续性、市场龙头地位和现金流健康度,而非过度纠结于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的细节。其次,同行业企业澜沧古茶于2023年底成功登陆港股,为八马茶业提供了清晰的参照路径和市场预期,证明了原叶茶企在港股的可行性。
最终,市场的热烈反响印证了这次战略选择的正确性。高达1920倍的超额认购和上市首日的股价大涨,充分说明了资本市场对八马茶业“高端中国茶第一股”稀缺性价值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是对其行业龙头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在传统行业中成功实现品牌化和规模化运营能力的奖赏。
从百年世家到现代茶业巨头的商业版图
八马茶业的成功,根植于其将三百年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逻辑巧妙融合的能力。通过构建“文化赋能、全渠道驱动、数字革命”的增长模型,它在中国高度分散的茶叶市场中, carving out 了一条独特的品牌化与规模化之路。
八马的品牌故事始于三百多年前,其王氏先祖王士让发现并制作铁观音的传奇历史,至今已赓续十三代。公司董事长王文礼本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一身份为品牌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权威性背书。通过将茶叶从普通农产品“文化升维”为承载历史底蕴的文化等价物,八马成功构建了其高端品牌定位的护城河。多次服务于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印东湖茶叙等重大国事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国事用茶”的高端形象,为其产品带来了强大的品牌溢价。
如果说文化是八马的“魂”,那么其“全渠道连锁+数字化”的运营体系则是其高速增长的“体”。
八马茶业是中国茶叶行业无可争议的“网络霸主”,通过“直营+加盟”双线并行的模式,特别是自2007年以来大力发展的加盟体系,公司迅速在全国构建了超过3600家门店的庞大网络,其中加盟店超过3300家,实现了对市场的深度渗透。近年来,八马更致力于将线下门店从单纯的销售点,升级为提供品鉴、社交和文化体验的“城市会客厅”,极大地增强了客户粘性与品牌体验。
如今,其线上收入占比已稳步提升至2025上半年的35.4%,全渠道粉丝数超过4000万。更重要的是,八马将数字化深入到产业链上游,构建了“智慧茶园+智能工厂+智慧仓储”的智能体系。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从茶园病虫害监控、生产加工到仓储物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茶产业标准化程度低、品控不稳定的核心痛点。
龙头地位下的业绩隐忧
尽管八马茶业头顶“高端第一”的光环,但深入其财务数据并与同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龙头地位之下,既有稳健的基本盘,也潜藏着行业共性的挑战与自身的业绩隐忧。
从财务数据看,八马茶业在上市前几年保持了稳健的增长。2022年公司营收为18.18亿元,2023年增长16.7%至21.22亿元;同期净利润也从1.66亿元增至2.06亿元。然而,进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回调,营收同比下降4.23%至10.6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7.81%至1.20亿元。公司将其归因于为聚焦长期价值而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如优化普通门店、聚焦旗舰店建设等。
毛利率方面,八马茶业整体维持在52%-55%的健康水平。但其内部结构差异巨大: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最高的线下直营渠道达到78.2%,而贡献近半收入的加盟渠道毛利率仅为46.0%。这揭示了其盈利模式对加盟商“以量换利”的依赖,也意味着加盟商网络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将是未来业绩的关键变量。
将八马置于港股同业中,其行业地位与面临的挑战更为清晰。作为最早登陆港股的茶企,天福茗茶近年来正经历阵痛。2025年上半年,天福收入同比下滑17.1%,净利润大降29.5%,并伴随着门店数量的收缩。这反映出在消费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即便是老牌龙头也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
作为八马上市的“探路者”,澜沧古茶的经历更具警示意义。其于2023年底上市后,股价迅速破发并持续走低,2024年业绩更是由盈转亏,巨亏3.08亿元。这坐实了资本市场对原叶茶股“上市即巅峰”的担忧,也为八马茶业敲响了警钟。
数据来源: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单位:亿元人民币)
通过对比,八马茶业在营收规模、门店数量和品牌声量上无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然而,同行的挣扎也揭示了整个原叶茶行业共同的困境:消费需求对经济环境敏感度高、品牌忠诚度尚需培育、以及资本市场对行业估值逻辑的普遍悲观。八马茶业的上市,虽然自身实力过硬,但仍需在整个行业的逆风中航行。
敲开资本大门之后,挑战与星辰大海
八马茶业十二年磨一剑,成功登陆港股,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传统茶企在“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的交汇口上,找到资本化路径的里程碑事件。它的成功,是战略耐心、模式创新以及对资本市场精准选择的共同结果。
然而,敲开资本的大门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八马茶业仍面临着重重考验,前有澜沧古茶“上市即巅峰”的殷鉴,八马如何用持续的业绩增长和稳健的市值管理,向市场证明自己并非昙花一现,是其上市后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家公众公司,如何在保持家族高效决策的同时,建立更加透明、规范的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回应市场对关联交易和内部控制的关切,将是长期挑战。
在宏观经济承压、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会员年均消费额已出现下滑迹象。如何维系其高端定位与高客单价,将考验其品牌运营的韧性。主品牌“八马”的商务、成熟形象根深蒂固。新品牌“万山红”能否真正撬动年轻市场,打破“父辈喝的茶”这一刻板印象,决定了八马未来的增长天花板。
上市为八马茶业带来了宝贵的资金和更高的平台。展望未来,中国高端茶叶市场预计将在2029年达到1353亿元的规模。手握资本“弹药”的八马,能否借此东风,加速行业整合,巩固龙头地位,并成功将一杯中国茶的故事讲给更广阔的世界,将决定它能否真正从“中国第一”走向“世界知名”,进而重构万亿茶产业的价值逻辑。前路是星辰大海,亦是惊涛骇浪。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_画板-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