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消费

夹缝中“长大”的亲宝宝,行业地位越来越尴尬!

在创投圈,很多投资者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投资一个项目,是看赛道还是看选手?因此,当一个创业项…

在创投圈,很多投资者都探讨过这个问题:投资一个项目,是看赛道还是看选手?因此,当一个创业项目所处的赛道非常有前景,而操盘项目的选手也很优秀时,这个项目也往往会被投资者视为一个优质标的,甚至很多投资者都会蜂拥而至。

2013年,当浙大软件工程硕士背景的冯培华决定押注母婴赛道,研发并上线亲宝宝APP时,他的个人命运,也开始就与这个行业绑定起来。回到互联网母婴行业,大多母婴类APP属于典型的短周期高频,而亲宝宝解决的是一部分特定人群在特定时期内的刚需。

据了解,亲宝宝APP的核心功能是从用户最高频的两大需求——成长记录及智能育儿切入。据2021年左右的公开数据,亲宝宝APP累计注册用户超一亿,服务家庭数超5000万。

10年前的母婴赛道,显然是一个黄金赛道,因此,亲宝宝也是资本眼中的宠儿。2021年1月初,“亲宝宝”宣布近日已完成2.5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为达晨财智和深创投。据介绍,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品牌建设、供应链升级等方面。

而此前,“亲宝宝”曾获得来自创新工场的天使轮投资,顺为资本的500万美元A轮投资,复星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以及好未来领投的数亿元C轮融资。

只是,在资本助力之下,亲宝宝与很多互联网平台一样,虽然“做大”了用户规模,却似乎没有摆脱商业模式之困,更没有解决盈利难题。虽然亲宝宝尚未上市,其具体营收、净利润规模几何也不得而知。

但是通过今年4月份,亲宝宝大张旗鼓地向线下实体店进军,也足以看出,亲宝宝依然在商业模式探索方面兜兜转转,而其在“扩张式前进中”,也透露出种种焦虑。

夹缝里长大的亲宝宝,有些束手束脚

10年前的互联网江湖,还是一座金矿。同在2013年上线的小红书,已经成为全民种草“基地”。而在2011年及2012年相继上线的知乎、公众号、今日头条,也同样早已成长为庞然大物。不过,彼时的冯培华却另辟蹊径,从宝宝成长记录这个突破口,杀出了一条血路,并让亲宝宝迅速成为母婴育儿赛道的头部APP。

公开数据显示,亲宝宝App上线6年后,始终保持着40%以上的年增长率。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亲宝宝APP 2019年的月活用户规模已经持续半年居于行业第一。

夹缝中“长大”的亲宝宝,行业地位越来越尴尬!

当年10月,亲宝宝月活领先第二名近400万用户,日活则超过第二名的两倍。同时,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亲宝宝APP的注册用户已经破亿,新生儿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20%。

不过,在近年各大互联网平台动辄数亿日活、月活的光芒遮盖之下,亲宝宝似乎显得低调而黯淡。最明显的变化是,关于其平台的运营数据已经鲜有公开,但是,亲宝宝依然在夹缝中逐渐“长大”。

正所谓见微知著。亲宝宝APP的实际发展状况,或许可以通过其平台界面变化,APP改版,以及官方宣传的重点方向窥见一斑。

例如,从产品形态来看,亲宝宝APP是一个专注于为孕期以及0-6岁家庭提供育儿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只是,其切入方式为0-6岁的私密相册。该核心功能早年也被视为亲子版本的QQ空间。

而随着其升级迭代,智能育儿服务也成为亲宝宝的另一个重要定位,也是其布局商业化的重要切入口。对于初生的宝宝,爸爸妈妈记录孩子一点一滴地成长,需求确实十分刚性。

但是要知道,如果这款产品只能为用户提供照片管理、记录宝宝成长等基本功能,终究有非常强的工具属性,虽然用户使用频率高,但是用户使用时长短、粘性差,甚至用户会“用完即走”,因此也导致其商业化难度非常大。

因此,在行业人士的印象中,亲宝宝是一家发展非常“慢”的公司,甚至与其他互联网平台借助资本快速跑马圈地、实现商业化变现的速度之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亲宝宝公司创始人兼CEO冯培华也曾多次公开对外表示:我们是家慢公司。

众所周知,如今的互联网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当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争抢已经形成存量市场的互联网用户时,亲宝宝的这种“慢”,恐怕就是其未来发展的最大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亲宝宝除了目前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用户量以外,在核心技术、产品、模式方面并无太深的商业护城河,也并非无可替代,由此也导致了这款产品,仍需在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夹击之下,寻求一线生机。

出生率、生育率双下滑,“智能育儿”难讲好故事

众所周知,一个公司及创业项目的价值,不在现在,而在未来。亲宝宝目前最大的难题或许是商业化与盈利,而未来最大的挑战,或许是人口出生率与女性生育率的双双下滑。

一方面,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让国内生育率持续低迷。正在间接影响新生儿的出生率。例如,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一人户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为17%,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8%。20年时间,一人户家庭占比就翻了一倍。

人口相关专家解读称,这一数据的变化,归因于新生家庭与原生家庭更替不畅,且这与当前年轻人推迟婚育年龄,以及信奉“不婚主义”、“单身贵族”等新型价值观有关。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新生家庭成立的迟滞对提升生育率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据一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

夹缝中“长大”的亲宝宝,行业地位越来越尴尬!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两年跌破千万。由此可见,即使是国家二胎、三胎等计划生育政策的激励,也改变不了我国人口出生率下滑、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的事实。

这些宏观数据的变化,显然会让以亲宝宝APP为代表的头部母婴育儿平台首当其冲。实际上,近年关于育儿线上平台倒闭、亲子机构关店的消息屡见不鲜,已经足以印证,行业进入了下行期,而且线上线下模式都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例如,在线上渠道,垂类母婴电商平台早已风光不再。此前,媒体报道称,母婴电商独角兽蜜芽关停APP。而更早之前,网上也传言包括贝贝网、辣妈帮等在内的多家母婴电商早已破产倒闭。母婴头部平台宝宝树,也被披露高管团队动荡、2022年度亏损4.68亿,亏损进一步扩大。

与之对应的是,各大电商平台的销售榜单更是难有“常青树”,排名靠前的玩家都是“你方唱罢我等场”,各领风骚仅仅短短几个月,不少品牌更是在榜单之上昙花一现。

这种行业形势的形成,显然既有行业内卷的竞争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整个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使然。用网友调侃的话来说,就是人口出生率逐年下滑,孩子不够用了。

而玩家越来越多的同时,“僧多粥少”的情况也随之加剧,行业自然也会重新洗牌。回归到亲宝宝,由于其商业模式尚未得到验证,如何实现营收规模化依然十分存疑,因此也难以对投资者讲出一个自圆其说的好故事。

布局线下不易,实体经营恐非“救命稻草”

2019年12月底,家庭平台亲宝宝首家线下体验店正式落地龙湖杭州滨江天街。彼时,上架商品精选了亲宝宝自有母婴生活品牌“亲宝优品”的热销产品,如亲宝宝自主研发的早幼教产品“亲宝玩数学”和智能早教硬件产品“亲宝小伴”AI早教机也在体验店内上架。同时上架的,还有宝宝成长必需的用品、玩具、纸尿裤等。

夹缝中“长大”的亲宝宝,行业地位越来越尴尬!

而时至2023年,亲宝宝最受关注的“大动作”,莫过于大张旗鼓布局线下。据媒体报道,自国庆以来,亲宝宝快速在江浙沪4个城市连续布局5家线下店铺。截至目前,亲宝宝实体店的数量已增至11家,覆盖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5个城市,江浙沪地区可以称得上全面开花。

据观察,一向很“慢”的亲宝宝,突然动作加快,或许源于其过去走过了太多“弯路”。据了解,早在2017年,亲宝宝就开始通过电商模式尝试商业化。不过,一开始亲宝宝走的是POP平台模式切入电商。

夹缝中“长大”的亲宝宝,行业地位越来越尴尬!

只是,作为平台方,亲宝宝对入驻商家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以及物流发送等管控能力有限,因此也导致用户口碑差、投诉率高,因此,用户体验也变得糟糕起来。在布局该模式的次年,尽管该模式下的营业额已经过亿,但是亲宝宝还是选择了战略性放弃。

这个过程,也让冯培华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母婴垂直电商平台并不存在。因为,淘宝天猫、京东所形成的电商平台认知,早已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必然会抢走亲宝宝大部分用户。

因此,从长远来看,本来因为宝宝记录工具属性导致其用户粘性不足的问题就影响其商业转化,如果加上平台购物带来的假货、售后等困扰,也势必会影响其原有用户的留存。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宝宝放弃POP电商,或许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只是,放弃线上平台模式,通过自有品牌的方式,也未必就能杀出一条血路。据了解,亲宝宝推出的自主品牌亲宝优品,自产直供的模式,自主研发产品,直供用户。需要从原材料、产品研发、生产与制造过程层层把关,才能把优质的产品交到消费者手上。

但是这个过程同样关乎产品品牌、质量。而亲宝优品能否依靠亲宝保提供的流量,带来巨大的销量尚未可知。至少目前看来,依托亲宝宝在线上实现商业化或许并不顺利。不然亲宝宝也不会舍近求远,放弃更加轻资产的线上渠道,而开始发力线下。

只是,近年以来,以孩子王为代表的母婴大店模式,正在经历考验,以Babycare等代表的头部品牌虽然也在逆势加速布局线下,增加开店数量,但是同样被业界视为一招险棋。

而“基因在线上”的亲宝宝,此番大肆布局实体门店,又手握多少筹码?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观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yunwang.com/224.html

发表回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