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行业

五闯IPO路遇监管红灯:货拉拉的“垄断”原罪与上市迷途

2025年,对于屡败屡战的货运巨头货拉拉而言,本应是其资本市场征途中最接近终点的一年。然而…

2025年,对于屡败屡战的货运巨头货拉拉而言,本应是其资本市场征途中最接近终点的一年。然而,就在其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静待“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一记来自最高监管机构的“急刹车”不期而至。

2025年9月23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宣布已就反垄断问题约谈货拉拉,要求其“落实反垄断合规主体责任,及时规范经营行为,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则简短的通告,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将正处于上市静默期的货拉拉瞬间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货拉拉当晚便迅速回应,表示“全盘接受,坚决落实,立即整改”,但市场的疑虑并未因此消散。

作为同城货运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货拉拉曾是资本的宠儿,背后站着红杉、高瓴等一众顶级投资机构。自2023年起,它已五次冲击港股IPO,其对资本市场的渴望溢于言表。然而,这条上市之路却走得异常坎坷,屡次递表,屡次失效。

那么,这次直指“反垄断”的约谈,究竟是偶然的“当头一棒”,还是其商业模式与监管框架长期矛盾积累下的必然爆发?是什么根本性的障碍,让这家昔日估值一度超百亿美元的“独角兽”,在上市之路上步履维艰?

从“权益保障”到“反垄断”的层层加码

在货拉拉的上市之路上,监管压力无疑是最直接、最致命的外部障碍。这种压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从运营层面到法律根本层面,逐步升级、层层加码的过程。

在2025年9月的反垄断约谈之前,货拉拉早已是监管部门的“常客”。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以来,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已对货拉拉等平台进行了数次约谈。

这些早期约谈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运营层面,包括司机权益保障,如过高的抽成比例(佣金)、不合理的会员费上限、超时劳动等问题;安全合规,涉及车辆资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等;定价与收费, 恶意压价、收费规则不透明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然而,这些约谈更像是对平台野蛮生长过程中的“修剪”,直到2025年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的介入,标志着监管性质的根本性升级。通告中明确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意味着监管的矛头不再仅仅指向具体的运营行为,而是直指货拉拉商业模式的合法性根基,这是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市场监管总局之所以挥出“反垄断”之剑,其核心依据在于货拉拉可能已具备并滥用了其在同城货运市场的支配地位。

根据《反垄断法》,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市场份额是关键指标之一。多方数据显示,货拉拉早已越过“红线”。据财新网报道,2024年货拉拉在中国大陆同城货运市场的份额高达63.1%。而在更早的2021年,其市场份额就已达到52.7%。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即可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但滥用该地位则触犯法律。监管公告中“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和“推动平台规则和算法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要求,精准地指向了货拉拉可能存在的滥用行为。

从不公平定价,凭借市场优势,制定对司机群体不利的抽成比例和会员费标准,形成事实上的“定价霸权”,挤压了劳动者的合理收入空间。到算法“黑箱”操作,平台的派单机制、订单取消的责任判定、司机行为分的奖惩规则等,长期以来被司机诟病为不透明的“黑箱”。监管担忧平台可能利用算法优势,进行歧视性派单或变相操纵价格,从而排除、限制竞争,损害司机和消费者的权益。

反垄断调查是企业上市过程中最严重的合规风险之一,对于港交所和潜在投资者而言,他们评估的不仅仅是货拉拉亮眼的财务数据,更是其核心盈利模式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一旦货拉拉被认定存在垄断行为,其赖以生存的定价和抽佣机制将面临强制性整改,这可能从根本上颠覆其盈利逻辑。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足以让任何理性的投资者望而却步,也使得其IPO进程被暂停成为必然。监管之剑悬于头顶,货拉拉的上市之路,前所未有地迷雾重重。

“抽佣+会员费”与司机权益的零和博弈

如果说监管是外部的“利剑”,那么货拉拉商业模式的内在矛盾,则是引发一切问题的“原罪”。其盈利增长与平台生态健康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导致监管介入和市场质疑的根本原因。

货拉拉采用的是典型的“轻资产”平台模式,自身不拥有车辆,而是通过连接用户(货主)和运力(司机)来创造价值。其核心收入来源,正是向平台上的主要服务提供者——司机——收取的费用。

这套机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会员费和订单佣金(抽成),司机需要按月缴纳不同等级的会员费,才能获得接单资格或更高权限。这构成了平台的稳定现金流。在会员费之外,平台还会对每一笔完成的订单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根据其招股书信息,这种双重收费模式是其营收的绝对支柱。例如,在2024年,佣金和会员费合计占总营收的51.4%,凸显了平台对司机的深度依赖。

这种盈利模式的本质,是一种平台与司机之间的“零和博弈”。为了在上市前做出亮眼的财务报表,平台提升营收和利润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会员费等级或上调订单抽成比例。这一行为必然导致司机的收入空间被直接压缩。

近年来,货拉拉的财务数据与司机群体的生存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平台业绩高歌猛进,在2023年成功扭亏为盈,并在2024年延续了盈利势头。另一方面,司机的收入却在不断承压。

与平台利润的增长曲线形成讽刺对比的是,司机群体的感受。有报道指出,超过60%的货拉拉司机月收入不足5000元。更有调查显示,2024年部分地区司机月均收入同比下滑显著,一些司机即便日均工作超过12小时,扣除车贷、油费、平台费用后,实际所得也所剩无几。平台通过压缩营销开支、利用算法增加低价订单比例等方式“降本增效”,最终成本却转嫁到了最底层的运力提供者身上。

面对日益激化的矛盾和持续的监管压力,货拉拉近年来也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缓和关系的举措。从2025年3月起,公司多次宣布公开平台算法规则、建立司机恳谈会机制、签署《平台算法和劳动规则专项协议》等,并推出了“前橙计划”等司机子女奖学金项目。

然而,这些举措在许多一线司机和观察者看来,更像是“表面工作”,未能触及最核心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媒体报道揭示,所谓的“收入保障险”触发条件极为苛刻,几乎无人能够成功申请;24小时投诉热线的问题解决率也备受质疑。只要“抽佣+会员费”这一核心盈利模式不变,平台与司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难以调和,这也为监管的持续介入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市场饱和、竞争环伺与未来想象力

即便抛开棘手的监管问题,货拉拉向资本市场讲述的增长故事也并非完美无瑕。其在核心市场面临天花板,新业务尚在培育,这共同影响了其在资本市场的长期吸引力。

货拉拉在同城货运领域的霸主地位毋庸置疑,高达63.1%的市场份额既是其被反垄断调查的根源,也暗示着其在国内市场的增长空间可能正在触顶。在如此高的渗透率下,未来要维持高速增长,难度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虽暂时难以撼动其地位,但始终是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滴滴货运、快狗打车、以及从干线物流切入同城市场的满帮集团,都在蚕食着市场份额。这些竞争者的存在,不仅分流了用户和司机,更重要的是限制了货拉拉无节制提价的能力,使其通过提高抽成来增加利润的路径受到制约。

为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货拉拉早已开始多元化布局,试图从“同城货运平台”转型为“互联网物流商城”。其探索主要集中在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战略。

 货拉拉从核心的同城货运,延伸至搬家、跑腿、跨城大货车、企业版物流服务等领域。这些业务虽然与主业相关,但各自都面临着成熟的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再造一个“货拉拉”。

另外,货拉拉的业务已遍布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全球11个市场。然而,根据其2024年招股书,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仅为9.3%,显示其国际化进程虽在推进,但贡献仍然有限,且同样面临激烈的本地化竞争。

这些新增长曲线能否撑起其百亿美金估值的未来,仍需时间检验。

面对增长瓶颈和商业模式的争议,货拉拉近年来着力将自己包装成一家“科技公司”。招股书和公开宣传中,AI(人工智能)被频繁提及。公司不仅强调其研发投入,还推出了自研的“悟空”AI平台和货运大模型,宣称AI技术已深入参与到派单、客服、判责等各个环节,极大地提升了运营效率。

这一技术叙事的目的显而易见:一方面,通过提升效率来改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试图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拥有高技术壁垒,应享有科技股的高估值,而非传统中介公司的低估值。更深层次地,它试图用“算法优化”来回应“压榨司机”的指责,暗示技术是中立和高效的。

然而,这引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技术进步的红利最终流向了何方?它是真正赋能了整个生态,让司机和用户受益,还是沦为了一个更精准、更高效的“抽佣”工具?这不仅是投资者在评估其长期价值时需要审视的关键,更是监管机构在判断其是否“科技向善”时的核心考量。

从“独角兽”到“问题生”货拉拉道阻且长

回顾货拉拉坎坷的IPO之路,不难发现,其今日之困局,是其激进的商业模式、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与中国日益强化、精细化的平台经济监管框架之间激烈碰撞的必然结果。2025年9月的反垄断约谈,正是这一系列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点。

货拉拉的案例,是整个中国平台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缩影,那个允许平台以牺牲劳动者权益和市场公平为代价来换取规模和速度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于所有平台型企业而言,合规经营、保障劳动者权益、承担社会责任,已经从可有可无的“加分项”,转变为决定企业生死的“生命线”。

未来,货拉拉的上市之路能否最终走通,关键已不在于财务数据的短期美化,而在于它能否向监管和市场证明,自己有能力、有决心完成一次从“追求规模与利润”到“追求可持续与平衡发展”的根本性商业模式转变。这需要它真正将算法的透明度、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内化为企业文化和运营准则。

上市,从来不是终点,对于货拉拉而言,它更像是一场迟来的、关于商业伦理和合规能力的全面大考。只有交出合格的答卷,它才能真正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观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anyunwang.com/2220.html

发表回复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