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枚投入中国餐饮业平静湖面的“石子”——知名人士罗永浩关于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公开吐槽,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品牌地震。这场风波被业界和媒体广泛冠以“史诗级公关灾难”和“教科书级反面案例”的标签,其破坏力远超一次普通的消费争议。Starlabs Consulting的分析报告指出,这起事件为所有企业敲响了“品牌管理与危机管理”的警钟。
事件的核心,并非“预制菜”这一技术名词本身,而是其背后所引爆的深层矛盾:消费者走进一家人均消费不菲、长期标榜“天然、地道”、“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餐厅时,内心深处存在一份“默认的交易契约”。
正如《经济观察报》所分析,消费者认为自己支付的是新鲜食材、厨师即时手艺和那份独一无二的“锅气”。当工业化生产的半成品悄然取代了这份期待,且品牌方未能坦诚布公时,消费者的知情权焦虑与价值失衡感便集中爆发,构成了此次危机的根本引信。
“预制菜”风波的步步错
西贝对“预制菜”风波的应对,堪称一部危机管理的反面教材。从最初的强硬对抗到后来的仓促道歉,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舆论的燃爆点上,将一场本可控的争议,亲手推向了失控的深渊。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发帖,抱怨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面对这位极具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批评,西贝错失了第一时间沟通和解的黄金窗口。次日,创始人贾国龙选择了一种最具对抗性的方式回应:他不仅在媒体采访中强硬宣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更抛出了“一定会起诉他”的法律威胁。据多家媒体报道,这一表态瞬间激化了矛盾。
此举的致命错误在于:
1、制造情绪对立:将一个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质疑,直接定义为“不实指责”和“伤害”,并以诉讼相威胁,这无异于将品牌置于所有潜在消费者的对立面。在舆论场中,企业对个体的法律威胁往往被解读为“心虚”和“霸道”,天然地引发公众对“弱者”的同情。
2、玩弄概念定义:贾国龙的“无预制菜”论,依据的是2024年六部委《通知》中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的狭义定义。然而,消费者关心的并非官方术语的界定,而是菜品是否“现场、新鲜制作”。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的“技术性否认”,非但没能澄清事实,反而加深了公众“被愚弄”的观感,构成了沟通上的根本错位。
在强硬回应引发反弹后,西贝试图以“透明”姿态挽回声誉。9月12日,西贝发布公开信,宣布向全社会开放后厨参观,并公布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这一举动本意是“正本清源”,却未曾料到会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自曝”。
蜂拥而至的媒体和网友在西贝主动递上的“证据”中,发现了大量更具冲击力的新槽点:保质期长达两年的西兰花、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生产于一年前(2024年9月)的羊腿,以及广泛使用的转基因大豆油。这些细节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并催生了“儿童餐材料保质期比儿童年纪还大”、“一个人管9个微波炉”等极具讽刺意味的段子。
一场旨在证明“现做”的公关行动,最终却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其菜品高度依赖工业化预处理和长期冷冻食材的事实,完美印证了消费者的最初担忧。这场弄巧成拙的“透明秀”,使西贝的信誉遭受了第二次重创。
如果说之前的应对还只是策略失当,那么创始人贾国龙随后的个人言论,则无异于向熊熊燃烧的舆论火海中倾倒了一整桶汽油。9月14日,一份贾国龙在微信群内的聊天记录被曝光。
在其中,他一方面承认应对方式有错,另一方面却使用了极具争议的表述,称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并引用网络名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这些言论的泄露,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第三轮、也是最具毁灭性的一轮爆发:
1、创始人与品牌的人格绑定:在现代商业语境下,创始人的言行被视为品牌意志的直接体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苏锡嘉分析指出,企业领袖的个人情绪化言论会迅速引爆新一轮舆情。贾国龙对批评者的“黑社会”攻击,瞬间将西贝的品牌形象拉低至个人骂战的层面。
2、“虐”字之重:“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彻底点燃了消费者的怒火。顾客花费真金白银前来消费,却被品牌方视为一种“虐待”,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商业服务的基本伦理,动摇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关系。网络上“我来你家花钱,怎么就成了虐你了?”的质问铺天盖地,消费者用“选择不虐他,就是不去他店里消费”作为最直接的回应。
3、在舆论压力达到顶峰后,西贝于9月15日发布了致歉信。信中承诺将部分菜品改为门店现做、更换为非转基因大豆油,并缩短食材保质期。然而,这封姗姗来迟的道歉信非但未能平息风波,反而因其“失焦”和缺乏诚意而引发了新一轮的质疑。
公众普遍认为,这份道歉信避重就轻。它详细罗列了技术层面的改进措施,却对最核心的问题——即“100%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是否构成欺骗,以及创始人贾国龙“网络黑社会”、“顾客虐我”等侮辱性言论——未做任何正面回应或真诚道歉。更有甚者,媒体发现该道歉信初版中包含“顾客虐我千百遍”的措辞,后又被悄悄删除,这种小动作进一步削弱了其可信度。至此,西贝在混乱的公关节奏中,彻底耗尽了公众的耐心,错失了化解危机的最后机会。
被风波掩盖的其他公关暗礁
“预制菜”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它如同冰山一角,其水面之下是西贝长期积累的品牌矛盾和公关隐患。这些问题在风平浪静时被高速发展所掩盖,一旦危机来临,便会集体浮现,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在“预制菜”风波发酵后的9月23日,西贝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7岁的毛毛:我以为我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文章。该文以一名7岁儿童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如何热爱西贝,因负面新闻被母亲禁止光顾后伤心哭闹,最终母子和解的故事。这篇文章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感,被网友普遍质疑为“利用孩子打感情牌”、“禁止煽情炒作”,最终西贝在争议声中删除了文章。
这次“温情营销”的失败,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公关铁律:在品牌信任度已降至冰点时,任何试图绕过核心问题、诉诸情感共鸣的尝试,都极易被解读为不真诚的操纵。消费者需要的是对问题的正面回应和切实整改,而非虚构的温情故事。
罗永浩最初的吐槽中,“还那么贵”是与“预制菜”并列的核心抱怨点。事实上,“高定价”一直是围绕西贝的长期舆论敏感点。西贝曾多次对此回应,称其定价基于“价值”而非“价格”,并推出了“不好吃不要钱”的硬核承诺以彰显底气。例如,其经典菜莜面蒸饺强调采用有机原料和门店手工包制。
然而,当“预制菜”风波揭示了其背后高度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后,这种“高价值”的叙事便难以自洽。消费者发现,他们为“手作感”和“锅气”支付的溢价,换来的却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和门店的简单复热。这种价值感知上的巨大落差,使得“贵”不再是高品质的象征,反而成为“质价不符”的铁证,持续侵蚀着品牌的口碑基础。
西贝的危机也根植于其长期的战略摇摆。媒体曾总结其“十年十战十败”的多元化尝试,从快餐、酸奶屋到各种零售化项目,多数以失败告终。其中,与本次危机关联最紧密的是“贾国龙功夫菜”的折戟。
“贾国龙功夫菜”是西贝在预制菜零售领域的旗舰项目,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其体验店早在2020年就因“没有烟火气”、“像吃盒饭”而收到如潮差评,最终草草收场。
这次失败本应是一次清晰的市场预警,它明确地告诉西贝:消费者对于在餐厅场景下消费高价零售化预制菜的模式存在普遍抵触。然而,西贝似乎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将这种被市场验证为失败的模式,更大规模地应用到了其正餐主品牌中,为日后的信任危机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从公关失策到品牌管理的系统性失灵
西贝的一系列公关灾难,表面看是应对失策,深层原因则指向企业在品牌认知、内部治理和商业模式上的系统性失灵。这些根源性问题,共同构成了西贝危机的“完美风暴”。
西贝危机的根源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三大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一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对“价值”的认知错位;二是创始人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品牌管理之上的治理缺陷;三是餐饮“体验感”与工业化“效率”之间不可调和的商业模式矛盾。
危机的最核心病灶,在于西贝与消费者之间对“餐厅价值”的认知鸿沟。如前文所述,消费者支付高价,默认购买的是一份包含新鲜食材、厨师技艺、独特风味和就餐氛围的综合体验,即所谓的“锅气”和“烟火气”。这份“默认契约”是高端正餐品牌立足的基石。
然而,西贝的运营逻辑却日益偏向工业化效率,通过中央厨房的预加工,西贝实现了菜品口味的标准化和出餐速度的大幅提升,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
当品牌方沉浸于这种效率提升带来的商业优势时,却严重忽视了消费者的感受。他们没有意识到,当这份“默认契约”被单方面打破,且消费者毫不知情时,所引发的将不仅仅是不满,更是一种被欺骗和背叛的感觉。这种源于“知情权焦虑”的背叛感,是点燃公众愤怒情绪的根本燃料。
贾国龙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从威胁起诉到内部群的激烈言辞——凸显了西贝内部一个更深层次的治理问题:创始人个人意志对品牌声誉的绝对主导。一篇来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分析文章尖锐地指出,西贝的应对显示出“完全没有约束老板行为的任何机制”,创始人的“任性”和“情绪化”让企业陷入困境。
这种“创始人中心制”的风险在于,企业家的个人特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会被无限放大,并直接投射到品牌之上。贾国龙的强势和“爱折腾”,或许在创业初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但在企业规模化、公众化的今天,却成为了品牌声誉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缺乏专业的公关团队制衡和科学的危机应对流程,使得创始人的直觉和情绪取代了理性的品牌战略,最终导致了这场“自杀式”的公关表现。
西贝的困境,本质上是现代连锁餐饮业一个核心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追求极致效率的工业化后端,与消费者追求“锅气”体验的前端期待之间的冲突。《新京报》的深度报道分析称,标准化是连锁餐饮的必然趋势,但西贝的问题在于,它试图将零售化的预制菜逻辑(如“贾国龙功夫菜”)生硬地嫁接到强调体验感的正餐业务上。
中央厨房和预制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们能保证品质稳定和食品安全,但当一家餐厅的环境、服务和定价都在传递“正餐”信号,而出餐却无限趋近于“快餐”的简单复热时,商业模式的内在矛盾就暴露无遗了。消费者感受到的“价值失衡”,正是这种模式矛盾的直接后果。西贝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来弥补由此造成的体验损失,也未能通过透明沟通来管理消费者的预期,这使得其商业模式本身就内含着危机的种子。
西贝危机敲响的行业警钟
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到席卷全国的舆论风暴,西贝用极其高昂的代价,为整个中国餐饮乃至消费品行业上了一堂关于品牌、信任与沟通的公开课。这场危机的尘埃虽已逐渐落定,但其敲响的警钟却长鸣不息。
风波之后,西贝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宣布调整包括儿童餐在内的8道菜品制作工艺,尽可能实现门店现做,并邀请公众监督。创始人贾国龙也承诺“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然而,信任的摧毁只在朝夕,重建却需漫漫长路。这场代价沉重的危机,能否真正推动西贝完成一次刮骨疗毒式的品牌重塑和文化变革?时间,将给出最终的答案。
作者:尼古
编辑:尼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财狗商业评论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文章提及或者展示关联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